地址: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强华路18号
电话:86-512-66709980
86-512-66701031
传真:86-512-66709981
邮编:215155
邮箱:helper@vip.sina.com
德国人以讲究精确闻名,在墙上钉一幅画也会拿尺子量,以确定钉子的具体位置。中国人做事则常常抱着“差不多”的心理。几十年前,国学大师胡适先生写了一篇《差不多先生传》,深刻地描绘了这种心理:
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?提起此人可谓无人不知,他姓差,名不多,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。你一定见过他,也一定听别人读起过他。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,因为他是全国人的代表。
“差不多先生”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。他有一双眼睛,但看得不很清楚;有两只耳朵,但听得不很分明;有鼻子和嘴,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;他的脑子也不小,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,他的思想也不很缜密。
他常常说:“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,何必太精明呢?”
他小的时候,妈妈叫他去买红塘,他却买了白糖回来。妈妈骂他。他摇摇头道:“红塘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?”
他在学堂的时候,先生问他:“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个省?”他说是陕西。先生说:“错了。是山西,不是陕西。”他说:“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?”
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,他也会写,也会算,只是总不精细,“十”字常常写成“千”字,“千”字常常写成“十”字。掌柜的生气了,常常骂他,他只是笑嘻嘻地说:“‘千’字比‘十’字只多一小撇,不是差不多吗?”
有一天,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,要搭火车到上海去。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,结果迟了两分钟。火车已在两分钟前开走了。他白瞪着眼,望着远去的火车上的煤烟,遥遥头道:“只好明天再走了,今天走同明天走,也还差不多。可是火车公司未免也太认真了,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,不是差不多吗?他一面说,一面慢慢地走回家,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。
有一天,他忽然得了一种疾病,叫家人赶紧去请东街的汪大夫。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,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,就把西街的牛医生王大夫请来了。“差不多先生”病在床上,知道寻错了人,但病急了,身上痛苦,心里焦急,等不得了,心里想到:“好在汪大夫同王大夫也差不多,让他试试看吧。”于是这位牛医生王大夫走近床前,用医牛的法子给“差不多先生”治病。不一会儿,“差不多先生”就一命呜呼了。
“差不多先生”差不多要死的时候,断断续续地说道:“活人同死人也差……差……差……不多……凡事只要……差……差……不多……就……好了,何……何……必……太……太认真呢?”他说完这句格言,方才绝气。
他死后,大家都称赞“差不多先生”样样事情都看的破,想的通可,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,不肯计较,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,于是大家给他取了个死后的法号——圆通大师。
后来,他的声名越传越远,越久越大。无数人都以他为榜样,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“差不多先生”——然而,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。
几十年过去了,“差不多”心理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,而是依然普遍存在。在工作中,如果领导要求一位员工将手中的工作做细,换来的回答(虽然只是嘴上咕哝)最常见的是:“差不多就行了,何必那么认真呢?”“差不多”所反映出来的没有认识到标准的重要性、做事不认真、不负责任、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、没有更高目标的风气弥漫在企业的每一个角落。
但是,一个由许多人组成的公司是经不起连续差1%的“差不多”的。由上到下传达一项任务,如果一个人差1%,下一个又差1%,这样下去,等到真正执行任务的人接到这项任务的时候,恐怕这项任务已经变的面目全非了,而他会做出什么样的工作也就可想而知了。同样,由下向上传递一项建议的时候,每一层的人都抱着“传递的差不多就行了”的心理,最后到最高领导那里,你的建议就可能变成了一项对你的惩罚措施。
在工作中,你可能觉得自己做的和别人做的比起来差不多,以为那样就足够了,但你的上司、你的老板心中有数,你的顾客心中也有数,你一定会因为你的勤奋或懒惰赢得或失去晋升的机会。你也会因为你态度的好坏而赢得或失去客户。“差不多”心理要不得!我们每个人、每个企业,都要努力避免陷入到这个误区中去。无论做什么事情,都要多问自己几次“真的可以‘差不多’吗?差的那一点会给自己、给公司、给客户带来什么害处?”
消灭“差不多”心理,完善自己的责任意识系统,并不是一个不可实现的梦。有时,我们所缺少的不是技术、设备、流程和理念、而是决心,消灭这种“差不多就可以”的心理的决心。
版权所有:苏州汉普木材包装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:仕德伟科技 苏ICP备11055897号
申明:本页所有有®标记的图案或文字均为本厂的注册商标,并未授权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使用,违者必纠。
申明:本公司所发布的图片(或专利产品图片)均为本厂独家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不得仿冒或转载使用